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终年贫困,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守着土地,等待着归家的游子,他们说,那些战天斗地的梯田不能让它们就撂荒了,或许走了的人哪天还会回来。
他们是留守贫困乡村的留守老人。
张文德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77岁,一辈子没结过婚,没家没业,大个子佝偻着,爱大笑,经常露出掉得差不多了的焦牙,像一棵压弯了腰的向日葵,熟得已经掉下瓜子的那种。
张文德(图片来自新京报)
张文德现在的“职业”是看庙,在庙里住了27年,靠村民捐助生活。在此之前他是个牧羊人,喜欢放着羊唱着歌,像个武林高手抡起两三米长的皮鞭,把土地砸得啪啪作响尘土飞杨。他这手绝活,现在只用来帮大嫂哄赶玉米地里的野鸡。
这几天,张文德在庙里只看看香火、清扫一下抬神用的轿子。观音要从会宁著名的铁木山庙会请来。客神观音此行的目的是跟五位方神(本地庙里的神)开会,共商拽碾村大事,安排一年村里的人与事,保佑风调雨顺诸如此类。张文德经常称自己,“人老了,吃着阳间的饭,操着阴间的心。”
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村子里没有赚钱的营生,大多年轻人都出去了,涌进城市的建筑工地和工厂。走不出去的是这些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他们像玉米秆一样矗立,成了一群“混时间”的土老汉。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长期在外,于是便出现了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留守人口。这是一群极易被忽略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老人面对其身体衰老加剧,疾病增加,再加上收入不稳定,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子女的陪伴,精神生活单一,这些农村留守老年人不仅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向老人提供物质供养以外,精神赡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二者都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有学者做过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外出务工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赡养多、精神支持却很少;同时,即使他们向老人提供了经济支持,这些经济支持还远没有达到显著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的程度。其实,对外出务工子女来说,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和精神赡养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尤其是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而言,子女的精神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决定留守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当然,现实情况却是,外出务工的子女很难频繁的回家,只能在过年过节才会回去,自然会忽略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因此畅谈君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在社会层面上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尽早实现家庭型养老向社会型养老的转变,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留守老人就医困难的问题,组建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团体或协会,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减少留守老人的生活无助感和孤独感,而作为赡养方的子女,子女应在给老人提供物质上主观支持的同时,要多渠道地给留守老人以更多情感上的沟通,使老人获得丰富的情感支持,即使是每天打一个电话,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现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畅谈君认为。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会脱离贫困,外出务工的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就业,曾经的农村留守老人,日子会越来越好。